新生代唱热“天仙配大舞台”
2017-04-21
-
如今,合肥市民在“家门口”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经典剧目演绎。12月18日晚,“黄梅绽蕊迎新春——2015《明日之星》黄梅戏演唱会”在蜀山区天仙配大舞台展演,11位经层层考核摘得“明日之星”称号的优秀青年演员们,携手演绎《天仙配》、《红丝错》、《刘海戏金蟾》、《风尘女画家》等或新编或经典的黄梅戏优秀剧目选段,为现场戏迷观众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。
演绎11位“明日之星”演绎黄梅戏经典剧目
提起安徽,人们就会想到“二黄”——黄山和黄梅戏。作为安徽的地方名片,如今,合肥市民在“家门口”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经典剧目演绎,更能与获得“梅花奖”、“文华奖”的国家一级黄梅戏演员“面对面”。
《天仙配》、《龙女》、《红丝错》、《刘海戏金蟾》……一段段经典剧目博得台下掌声一片,18日晚,位于黄山路1912街区的“天仙配大舞台”被一批黄梅戏青年演员“唱热”,并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包括民乐合奏、打击乐合奏、弹拨乐四重奏、琵琶等器乐独奏的“明日之星”音乐会。
“通过为青年演职员搭建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,促使黄梅新人在舞台实践中快速成长。”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介绍说,黄梅戏传承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,从去年开始,该院对4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开展业务年终考核,从唱腔、身段、现场演绎等方面现场“亮分”,经过层层选拔,最终由袁媛、袁小伟、赵丽、何凤娇等11位青年演员摘得“明日之星”称号。
舞台是戏曲艺术绽放的阵地,在接下来为期一个月的专场演出中,将由这11位‘明日之星’为观众演绎黄梅戏经典剧目。
蝶变“天仙配茶戏楼”之后,合肥又添“天仙配大舞台”
对于喜欢听戏的“老合肥”来说,昔日桐城路上的“天仙配茶戏楼”肯定不会陌生。9年前正式营业的戏楼里,无论是安徽本地人、还是外地来肥的戏曲爱好者,一盏茶就能在这里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。
蒋建国回忆说,那时候一年300多场的演出场场爆满,不仅演员们在这个舞台上得到了长期锻炼,而茶戏楼也成为对外推介安徽本土文化、宣传黄梅戏艺术的窗口。
如何让经典剧目常演常新?如何让传统艺术散发现代活力?如何让黄梅戏更多吸引年轻观众?创新,无疑是黄梅戏传承最大的突破口。积累了茶戏楼的经验,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又在合肥1912街区打造了“天仙配大舞台”,并于去年五一期间正式对外营业。
“观众反响热烈,这一年观众上座率越来越高。”在他看来,“天仙配大舞台”不仅是推广和弘扬黄梅戏艺术文化的重要新平台,同样是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今市场化运作碰撞出的一场“天仙配”。
传承“新生代”黄梅戏曲传承者的坚守
在本场“明日之星”专场演出中,袁媛演绎的黄梅戏《江姐》选段“春蚕到死丝不断”压轴登场,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。而这部《江姐》,正是袁媛进入省黄梅戏剧院的第一部大戏。
采访中,袁媛直言自己天生与黄梅戏有缘。“从小家长就给我报了很多兴趣班,希望我能全方位发展。但我自己比较喜欢唱歌,最后只保留了这一个。”13岁时,袁媛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省艺校黄梅戏首届大专班,作为第四代的“七仙女”,扮相秀丽的她顶起了青春版《天仙配》的大梁,还曾在第七届中国戏剧“小梅花大赛”获金奖,并在央视主办的“寻找七仙女”大赛中获得金奖。
“经典戏曲的传承应该是与时俱进的,比如,借助于现代的科技手段让舞台焕发新活力。”袁媛说,唱黄梅戏得跟着时代跑,如今,省黄梅戏剧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,打造的“3D版黄梅戏”颇受观众好评,新视觉黄梅经典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都让观众眼前一亮。
出生于黄梅之乡、 12岁走上学戏路、台上一站18年……作为“新生代”黄梅戏曲传承者,年轻的张小威已经成为台上的“老唱将”。“从学习到站上戏曲舞台,我对黄梅戏的热爱越浓,作为传承者也意味着身上的担子更重。”
-
2016-01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