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璟琍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在合肥举行
她是电影《女驸马》中美丽善良的公主,与严凤英的对戏珠联璧合;她和王少舫合作演出过《路遇》、《夫妻观灯》等,均是黄梅戏经典之作;她在《春香闹学》中饰演的小花旦春香,成为所有青年演员学习的模板……她就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璟琍。
2015年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璟琍诞辰80周年,近日,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与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纪念座谈会,邀请曾与潘璟琍在工作、生活上有交集的同事、伙伴、学生,以及她的亲友、家人等共同回顾潘璟琍的艺术人生,表达后人缅怀与敬仰之情。此外,潘璟琍曾在广播电台录制的经典唱段也经整理收集,刻录成辑作为纪念。
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麻彩楼深情回忆了与潘璟琍相知、相识的一幕幕情景,“潘璟琍有着深厚的传统戏曲功底,表演规范,在善于学习新知识、接受新事物这一点上与严凤英非常一致,两人都乐于演唱黄梅戏新腔,而且唱得韵味醇厚,让人一听就着迷。”时白林说,对待剧目创作、音乐改革,潘璟琍很有创新意识,当时《宝英传》改了7稿,潘璟琍也一遍遍修改唱腔,精益求精。
在黄新德看来,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版《夫妻观灯》就是和马兰合作的,而这次合作,就是在潘璟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。“潘老师为人直爽,她手把手地对我们进行指导,毫无保留,实实在在传授给了我们很多技艺。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渗透了他们的心血,达到了一个高峰,传授给我们,是一种信任,也是一个嘱托。站在他们的肩膀上,我们深感沉甸甸的责任,她们的精神、人品应当随艺术成就一同传承下去。”
成长于黄梅之家的周珊,一直在走和他母亲潘璟琍一样的路,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,为了黄梅戏往前走,“很多人说我们的黄梅戏‘路子正’,这个路子正是我们黄梅戏的前辈们手把手教出来的。黄梅戏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走到今天的,多少前辈为此奉献了一生,是她们将黄梅戏从采茶小调,唱出一片天地。母亲是我的引路人,我会跟她一样,踏踏实实走好这条路。”
在此次纪念活动中,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,以及省黄梅戏剧院李济民、徐高升、胡玉洁、焦莉、吴亚玲等还通过口述整理或亲自撰文,记述往事,表达追思。《总有一种记忆,值得珍藏》、《潘璟琍艺高德也厚》、《潘老师教我演公主》、《回忆潘璟琍二三事》、《她是我心中永远的潘老师》……一篇篇文章纸短情长、真情动容。座谈会现场,还分享了潘璟琍的生前照片,作品录音等,点点滴滴,满是回忆与怀念。
“这些都是潘璟琍留给后人的宝贵艺术财富,是一份值得黄梅人永久珍视与传承的精神滋养”,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表示,“通过这次纪念活动,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潘璟琍的从艺历程、她精湛的演技和丰厚的艺术成就,更深切地感悟了她对黄梅戏艺术的挚爱、对荣誉名利的淡泊,感受到了她一丝不苟、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,勤奋刻苦的艺术精神与谦和低调的道德品行。作为继往开来的黄梅人,我们将追寻其艺术成就,弘扬其艺术精神,继承其艺术品格,坚守理想,传承创新,推动我们共同热爱的黄梅戏艺术事业更好地发展。”
蒋建国表示,为弘扬传承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与精神追求,省黄梅戏剧院拟为每一位已去世的知名艺术家举办纪念活动,追忆往昔,反思今日,缅怀先辈,激励后人。通过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纪念活动,为黄梅戏艺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,为黄梅戏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。
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璟琍简介:
潘璟琍,安徽安庆人,出身梨园世家。擅演花旦、闺门旦、青衣。自幼从父习艺,7岁时即崭露头角,后取艺名筱玉琴,随父辗转各地演出。1949年参加安庆民众剧团,先后在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小二黑结婚》、《宝莲灯》等大戏中饰演主角。因聪慧刻苦,业务水平提高较快,1954年她18岁时,便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演员一等奖。1958年加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,先后主演过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党的女儿》、《红色宣传员》、《江姐》等数十部大小剧目,参加过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春香闹学》等黄梅戏电影的拍摄。
潘璟琍的唱腔师承其父,运腔吐字均朴实无华,嗓音纯正、音域较宽,具有浓郁的安庆地方风韵且自成一家,对黄梅戏艺术的传承、创新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。1982年起患病卧床,久治不愈,1988年11月23日在合肥病逝,终年52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