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白林,男,1927年出生,安徽省蒙城人。自幼喜爱音乐,会唱淮北平原高亢的民歌,还学会梆子、泗州戏、曲剧。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学校流亡到陕西,抗战胜利返回安徽继续升学,蒙城解放不久,1949年2月,时白林进华大学习,八月调入皖北文工团。1950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干部专修班学习,1953年结业在省文化局音工组工作,1954年12月调来本团参加以音乐改革为重点的移植剧目《春香传》的音乐创作,他与王文治、方绍墀密切合作,首次对全部唱腔逐段进行反复设计讨论,在实践中,他们用多种手法使全剧唱腔无论是在刻画性格、描绘心境,抒发感情和渲染气氛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面貌,使人耳目一新。同时在伴奏上增加多种中西乐器,运用配器手法使黄梅戏伴奏音乐呈现了多层次立体化。也是在此时实行定谱演唱和定伴奏。黄梅戏的音乐改革虽不始于《春香传》,但从有领导、有计划、有系统、有布局的全面改革这个标准来衡量,则《春香传》的音乐改革具有明显的开拓性,时白林为此作出重要贡献。自此以后时白林先后参加了《王金凤》、《意中缘》、《天仙配》、《刘海与金蝉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桃花扇》、《党的女儿》、《刘三姐》、《红色宣传员》、《罗帕记》、《江姐》、《韩宝英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大小四十多部舞台剧的音乐创作,他仍一如既往富于革新,又将歌剧的二重唱、三重唱应用于黄梅戏,而在《孟姜女》中又呈现新的风韵,成为时白林音乐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。除了舞台剧,时白林还参加过近十部电影、六部电视剧和三部广播剧的创作,主编出版过黄梅戏新腔曲集三本,他的个人专著《黄梅戏音乐概论》得到广泛好评。
时白林于1979年调至安徽省艺术研究所,在担任工作量浩繁的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·安徽卷》主编的同时仍然十分关心我院的工作,《孟姜女》和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便是这时的作品。他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补贴。1996年被推选为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,被聘为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,任安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。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78年1月-1979年6月曾任本团代理团长。